《周易》中的婚俗
《周易》即《易经》,是传统重要经典之一,相传系周人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但一般认为它是战国或秦汉时期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对年龄差距限制较松
男子女子都有自主选择权
《周易》时代,父权制度早已确立,婚媾制度以男娶女为正,并以少男娶少女为正,《 咸》 卦即为 少男娶少女之卦,卦辞为“亨,利贞, 取女吉”,但当时人婚媾状况比较复杂,从年龄 关系来看,有相差甚为悬殊的。如《大过》卦 九二爻里老头子娶上年轻的女子为妻,九五爻里 有年老的妇女嫁了个年轻的读书人之类。从配偶 数量来看,男子可以一妻多妾,如《鼎》卦有“得妾以其子”,作为诸侯之男子,可以一娶九 女,有“媵婚”现象,《归妹》即反映“媵婚” 制的 娣相从情况 。这些情况符合当时的礼俗 要求。
一妻多夫
《周易》 时代之男女关系,非如后期中 国社会之严,其父权社会也非如后期之占绝对统 治地位,这也是必须予以说明的。何以见得呢? 我们看《 蒙》 六三“ 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 躬”,可以曲折反映出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女子是“见金夫”而为其所动、以身相许,而蔑视当时 的礼俗礼制规定的。同时当时女子也有很大的婚 姻选择权,如《随》卦六二六三两爻所反映的, 女子脚踏两只船,既与小子( 即年轻小伙子) 又与 丈 夫 ( 成 年 成 熟 有 一 定 社 会 地 位 之 男 子 ) 保持着关系,六二爻中的女子选择了小子,抛弃 了丈夫;六三爻中的女子则选择了丈夫抛弃了小 子。这些卦爻反映了当时女子有可能“ 娶” 多 位男子的情况 ,但因父权制已确立,女子也慢 慢地只能“ 娶”( 嫁) 一位男子了。或者说当时 还有母系制的残余存在,少量的少部分的女子还 是在“娶”男子,《大过》卦之九五爻,“老妇 得其士夫”,年老的妇人应该是地位极其高贵的 妇女,否则年轻的士大夫怎么会看上并嫁给年老 的老太婆呢?又有可能“ 老妇” 是位女君主之 类的权倾一时权倾一方的人物。因为九五爻本为 君主君王之爻位。又如《 晋》 六二爻,“ 晋如愁 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王母” 当 指一位女君主,或指权势很大的女酋长或部族首 领。《 山海经》 记载的神话故事中,周穆王西 游,在昆仑山遇上西王母,此西王母应该曲折地 反映中国西方或西部等落后区域仍然停留于母系 社会,有女子为君主为王或为部落首领的现象。
《姤 》 卦反映了一种特殊婚姻状 况,一女娶多男,反映了当时还有母系社会的习 俗在部分地区残余存在这一社会现象。卦辞说“女壮,勿用取女”,表明当时主流价值观念已 不认可这一现象,男子不要去娶这类女子,认为 “ 女 子 ” 太 厉 害 了 , 所 谓 “ 女 壮 ”, 即 指 “ 女 子”占据主导地位,为君主或一族之首领或一家之主宰。
马队求亲
殷商西周之际,求婚迎亲时,有大批马队, 就如征战一般,可能是出于保护新娘的目的,也 可能是出于炫耀武力,向沿途的部落和女方部落 表明自己部落的强盛,可能殷周之际,部落之强 盛与战马之多少密切相关。《 屯》 卦六二爻云:“屯如,綻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大批 的马队缓慢地行进,不是抢劫的敌寇,而是来求 婚的人。殷周之际求婚迎亲的马队之马匹 和装饰物以白色为尚,《 贲》 卦六曰爻云:“ 贲 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黄寿祺、张 善文之《 周易译注》 云:“ 文饰得那样淡美,全 身是那样素白,坐下白马又是那样纯洁无杂,前 方并非强寇,而是聘求婚配的佳偶。” 皤、翰, 皆为白。《 周易集解》 释“ 皤 ” 为“ 亦白,素之 貌也”,《 释文》 释翰引郑玄曰:“ 白也”。可见 当时求婚迎亲的马队是以白马为美,穿着打扮亦 以白色为美,至今流传还有所谓“ 白马王子” 为心目中的佳偶的说法[6]。
抢婚仪式
《周易》时代,还有一种十分奇特的婚俗现 象,至今仍难以理解,如《 睽》 之上九云:“ 睽 弧,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 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李道平《 周 易集解篡疏》 认为“ 豕背有泥,故曰‘ 见豕负 涂 矣 ’。” 又曰 : “ 鬼车于礼为魂车 , 《 既夕 》‘ 荐车’,郑彼注云:‘ 今之魂车,载而往,迎而归,如慕如疑’,乘违之家有是象也。”[1]李氏主张“见豕负涂” 指“ 豕( 猪) 背有泥”,猪的背部沾满泥土,肮脏不堪;郑氏认为,“ 载鬼一车”指丧礼中的“荐车”,迎有“鬼魂”之车。关于此爻解释,确实相当困难,但不管如何,这一爻与婚姻迎亲相关,并且这些爻辞亦与战争相 关联。《 周易》 中的《 屯》 卦与《 贲》 卦三条 爻辞,都提到“ 匪寇,婚媾”,那么说明古代婚 姻迎亲时出动的人马与战争抢掠时出动的人马相 同,容易相混淆,因此爻辞才说到并不是来抢掠 的强盗,而是来迎亲的队伍。有些学者主张可能 是古代的抢夺婚仪式。
媵婚制
媵婚制是始于周代的一种特殊的嫁娶方式。诸侯和正妻如亡故或被休径,不可再娶,应由众妾中依次递补,此种制度称为媵妾或媵婚制度。《归妹》卦所反映的媵婚制,即帝乙成汤时 代的诸侯贵族婚制,帝乙之妹出嫁时,以娣相从。《周易》有两卦提到了帝乙嫁妹的史实,一 是《泰》卦,二是《归妹》卦。《 归妹》 卦中的六三爻:“ 反归以娣”,九四 爻“归妹愆期,迟归有时”等爻辞,反映了一 种婚姻现象,上古时代的媵婚,其娣年岁尚小,满 15 尚不足 20 岁,在随嫡夫人出嫁到夫家 3 个 月后,于反马时节,娣会返回娘家生活,待到成 年再送往夫婿家。《 春秋 》 与 《 左 传 》 有 记 载 可 作 为旁证。《 春秋》 隐公二年秋“ 九月,纪履綼来迎女。冬 十月,伯姬归于纪”。隐公七年,即伯姬出嫁五 年后,“ 春,王正月,叔姬归于纪”,伯姬的小妹妹叔姬也陪嫁给纪国。
可见这些媵婚习俗与礼制从商代一直延续到 春秋。可能媵婚制的基本礼制由帝乙所倡导,所 奠定。媵婚制由上古群婚制演变而来,具有群婚 制、对偶婚制、族外婚制等多种特点,也是父系嫡长制逐渐确定的产物。
用巫术攘除灾祸
《睽》 卦上九爻辞 为 何 与 《 屯 》 卦 和 《 贲 》 卦之相关爻辞大为不同呢?很可能“ 见豕负涂, 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 这些爻辞描 述的是一种巫术活动,因《 睽》 卦为乘隔,为 有疑,可能卜筮时婚姻不吉利,于是,便需要举 行一系列巫术活动来攘除灾祸,远远地看见一群 猪身上涂满泥巴,并有一辆车,装载有许多恶 鬼,那些恶鬼可能是画上去的形象或制作的图 案,或可能是制作的面具或“ 傩神”,具有巫术 性质,首先张开了箭去射那些恶鬼,后来又放下 弓箭。通过这些巫术活动来攘除厉鬼的祸害。可 能上古战争和婚姻,遇到麻烦和问题时都需要举 行此类巫术活动来解决。不管如何,《 睽》 卦上 九爻辞所描述的,确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婚俗现 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