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高禖,又称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禖同媒,禖又来自腜。最初的高禖,属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状。事实上,远古时期一些裸体的妇女像有着非常发达的大腿和胸部,还有一个向前突出的肚子,这是生殖的象征。在汉代画像石中就有高禖神形象,还与婴儿连在一起。辽宁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的女神陶像,就是生育之神。后来高禖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河南淮阳人祖庙供奉的伏羲,就是父权制下的高禖神。同时还出现了性具崇拜,先女阴后男根崇拜。

        我国古代诸神中,高禖被尊为求子之神。渭北群山中的金粟山上,至今还保存着一座高禖祠。据成书于明代的《富平县志》载,金粟“山巅有高禖祠,岁六月(每年农历六月,当地民众在这里举办庙会),祷者辄应,盖山之灵异固然。”由此可知,此祠明代便已存在,且已在当地形成了庙会文化。据笔者了解,这座高禖祠的创建时间,大约可追溯到唐代或更早。其每年的庙会影响,曽覆盖蒲城、渭南、临潼及泾(阳)、三(原)、高(陵)一带,至今香火不绝。金粟山素有“渭北小华山”之称,其山以架子梁为主峰,东、西二峰似凤翼斜伸,恰把建于架子梁上的高禖祠回护其间。利用天然崖势,高禖祠凿以石洞而成。洞上嵌有石匾,镌着明崇祯年间留下的“锡胤洞”三字。“锡”是菩萨或僧人所用锡杖(亦称禅杖)的简称,这里是菩萨的代称,“胤”指后代、子孙。故“锡胤”含义,就是石匾一旁小字批注的“祈婴(求子)感应,得嗣(子孙)永延”之意也。洞内不甚深广,未免局促,上则巉岩纵横,下则石壁断削,正中则是供台,盘腿高坐其上的乃是一美妇人造像的高禖神,且有两个幼童分置于其膝上,表示其作为求子之神的身份。

        古人称女性祖先为高禖(有学者称,禖,古音通“母”,高禖就是“高母”之意)。故把高禖神塑为女性形象,倒也符合高禖一词的原本含义。至于高禖神的身世或来历,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女娲,据西汉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义》记载,夏人女祖先女娲曽向天神“祈而为媒,因置婚姻”,我国即有女娲抟泥造人的古老传说。而人诞生之后,如何使之生生不息,则是女娲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其解决路径便是撮合男女,使之婚配了。由于女娲对繁衍华夏子孙和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的不灭功绩,遂被后世尊为高禖神或媒神。

高禖

        据《礼月令》载,远在三四千年前的殷商时期,每年仲春玄鸟(黑色燕子)飞临之际,殷人即用牛、羊、豕(猪)三牲祭祀高禖神。届时,天子亲往,后妃率领九嫔侍从,将天子身上佩戴的圭璧等饰品及弓矢置于高禖面前祈求生子。殷人如此隆重地祭祀高禖,其中有个古老传说:高辛王(即帝喾,尧的父亲)的次妃简狄有次外出,捡到一枚玄鸟卵(燕子蛋),吞食后遂有了身孕,生下一个儿子叫“契”。据《史记·殷本纪》载,契长大成人后,“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于商”(今陕西商洛一带),成为殷商氏族的先祖。其母简狄因吞食玄鸟蛋而有孕产下契,所以,殷人就把燕子视为“媒官”和嘉祥征兆,于是,便在每年二月燕子到来时,隆重举行祭祀高禖神活动了。此后的周人、秦人亦对高禖神礼敬有加,郊禖(其祠在郊外,故称“郊禖”)不绝。

produce by Gu Bo, Yang Han, Wang Hanbo and Huang Tianjie

673 Bukit Timah Road 269735

Tel 9035-7166 Fax  8159-0979

关注我们

  • facebook-square
  • Twitter Square
  • google-plus-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