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史记》中的婚俗

  《史记》洋洋洒洒五十万言,内容涵盖历史、政 治、文学、地理、民俗等方面,在民俗中,婚俗是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从《史记》看,先秦到西汉,人类的婚 姻形态经历了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的专偶婚等 阶段,相应地出现了族外婚、聘娶婚、政治联姻等婚 姻形态。这些婚俗现象蕴含着特殊的文化内涵,积 淀了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因而解读《史记》婚俗的 文化意蕴,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婚俗文 化,探寻民族文化心理发展的历程,意义重大。 

        在《史记》之前,关于 婚俗的记录散见于 《左传》、《国语》、《诗经》、《离 骚》、《谍记》、《五帝系谍》等,司马迁汲取了其中关 于婚俗的记录,同时根据自己的实地考察增加了一 些新材料,使《史记》关于婚俗的记录具有时间长、 类型多、内容完备、富于开创性的特点,为传承古代婚俗文化奠定了基础。 

对和亲的记载

 

 

 

       在《史记》里,记载最完 备的婚俗莫过于和亲。关于和亲,《史记》完整记录了汉代和亲的背景、法理、礼制、礼仪等,为西汉以 后的和亲提供了借鉴。汉代和亲的背景是匈奴“兵 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而西汉初年,“天下初 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于是,刘敬提出了 和亲的策略。和亲的法律依据是外孙不能与“大父” 抗礼。和亲的礼制是汉以公主或宗室女送与匈奴单 于或乌孙王为妻,并给予丰厚的嫁妆,公主出嫁特 派随行使团,以帮助公主出谋划策,改善双方关系; 作为和亲的另一方,要给予汉朝公主一定的聘礼, 并保证以后不再扰边。和亲的礼仪比较简单,有求 婚、纳聘、迎亲、送亲四部分。第一步是求婚,如孝文 帝后二年,单于约和亲,文帝“许之”。建元六年“,匈 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求婚之后是纳聘,乌 孙王想“尚汉女翁主为昆弟”,于是,“以千匹马聘汉 女”。迎亲是第三步,据《汉书·西域列传下》记 载,元康二年,乌孙昆弥“愿以汉外孙元贵靡为嗣, 得令复尚汉公主”,汉宣帝应允,于是“昆弥及太子、 左右大将、都尉皆遣使,凡三百人,入汉迎娶少主。” 公主远嫁,送亲有特定的人选,孝文皇帝曾遣 “宦者燕人中行说”辅佐翁主,除了宦者,还有属官、 医生、厨师等。 

男尊女卑的思想

         从媵妾婚、烝报婚、聘娶婚到自由婚处处表现 了男尊女卑的思想。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后,男尊女 卑的意识产生,随着人类进入奴隶社会进而转入封 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意识被强化。媵妾婚是古代群 婚制在男性一方的延续,在媵妾婚中,女性变成了 男性玩弄的工具,地位卑下。烝报婚是指父死,儿子 娶庶母,或是指兄死,弟娶嫂子或侄儿娶婶母。《大 宛列传》记载,乌孙国王昆莫聘汉宗室之女江都翁 主为妻,昆莫老“,乃令其孙岑娶妻翁主。”江都 翁主被当作财物由昆莫之孙来继承,忍受奇耻大 辱。在聘娶婚中,女性的地位貌似提高了,结婚必须 有六礼表示对婚姻的重视。但是六礼中,男性一直 占主导地位,女性只是配合男方。自由婚是男女自 主的婚姻,因为它不合礼制普遍不被社会看好,当 人们批评时,目标直指女性。法章与太史敫女自主 结合,太史敫责备女儿:“‘女不取媒因自嫁,非吾种 也,污吾世。’终身不睹君王后。”卓文君与司马 相如自主结合,卓王孙称“女至不材”,不分一钱予女儿。女性成了替罪羊,没男方什么事。以上所言婚 姻形态,处处显示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门第观念萌芽

        古人结亲,要考虑男女双方的 身份、政治地位和经济情况等。西周春秋时期,贵族 实行“等级内婚制”,即贵族阶层之间互通婚姻,王 室与诸侯联姻,诸侯之间、卿大夫之间互通婚姻。如 秦穆公夫人是晋献公之女,晋襄公的母亲是秦女, 双方皆是诸侯出身,身份相当。虽然西周春秋时期 婚姻已经重视门第,但整个社会尚未形成以门第为 婚的风气。到了汉代,门第观念有所发展,汉代规定 公主只能嫁给列侯。平阳公主寡居,选择夫婿的范 围只能是列侯,列侯中卫青最为富贵,因此,平阳公 主再嫁卫青。汉代,外戚势力比较强大,他们为了保 证自己的政治利益,就千方百计把自己的女儿或亲 戚送入皇宫。吕后先是把张敖之女嫁给自己的儿子 汉惠帝,后来又把吕禄女嫁给儿子,这种亲上加亲 的婚姻就是重亲,其目的就是维护门第,巩固彼此 之间的关系。 

produce by Gu Bo, Yang Han, Wang Hanbo and Huang Tianjie

673 Bukit Timah Road 269735

Tel 9035-7166 Fax  8159-0979

关注我们

  • facebook-square
  • Twitter Square
  • google-plus-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