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诗经》中的婚俗

 

 

     《诗经》是产生在2500余年以前,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是周代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描绘了彼时丰富多彩、情态各异的文化风 貌,其中反映周代婚俗的诗篇描写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婚姻形态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 束和两情相悦、自由恋爱并存,一夫一妻制和媵妾制相伴;在婚龄及婚时上,男子在20—30岁之 间,女子在15—23岁之间,并于春秋季节举行婚礼,取阴阳交合之意;在婚姻礼俗上,表现为占卜 吉凶决定婚姻、以鹿或雁为聘礼以及新郎迎娶新娘等。《诗经》中周代多种不同的婚姻形态和婚俗 风情,对我们观照周人婚俗的原貌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 

婚姻形态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两情相悦,自由恋爱

 

     《齐风·南山》:“薮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日告止,曷又鞫止?析薪如 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郑风·将仲子》:“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说明 了父母之命的重要。《都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也从侧面说明了父母对子女婚姻生活的干涉,父母之命在婚姻中的重要作用。

        “周之俗,不自为取妻。且夫处女无媒,老且不嫁。” ̈所以,《诗经》时代的婚姻,都要有媒人的:“男 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男女无行媒,不相见。””周代还专门设有媒氏的官职,媒人在男女婚姻中 居于不可或缺的地位。《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以伐柯用斧来 比喻婚姻用媒。《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男女不能自主决定自己 的婚姻,缔结婚约是要媒人从中牵线搭桥的。

      《周礼·地官·媒氏》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 用令者,罚之。””每到春天,官方就组织未婚青年男女相会的活动,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媒人,也可 以自由结合,甚至私奔都是允许的,甚至不参加此项活动的未婚男女青年还要受到惩罚。 

     《诗经》的很多诗篇中,随处可以听到那些歌唱至 真至纯情感的天籁之音,随处可以见到帅哥美女自由约会和恋爱的情景。《郑风·溱洧》:“⋯⋯维士与 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描绘了青年男女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自由定情的情景。《召南·野有死 鹰》:“野有死唐,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一位打猎的男子遇到一位如花似玉、情窦初开的女 子,以小鹿为赠,以言语挑逗,终于赢得女孩儿的芳心。这种男女交往与恋爱的自由开放,充满了浓厚的乡土风情,表现了相爱自由的民风民俗,让人顿生对诗经时代真挚美丽自由爱情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一夫一妻

媵妾制

          据考证,现代实行的一夫一妻制最早是从父系氏族社会开始的。女子出嫁,离开自己的氏族从夫居 住,所生子女由父系来计算世系。在《周南·桃天》中就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句子,描绘的就是女 子出嫁到男方家里。《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 我员!”在众多的美女中,坚持自己所爱的人,表明男子对爱情的忠贞不二;《郡风·柏舟》中“之死矢靡 它”的山盟海誓,就更加打动人心。           《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些诗 句所展现的和现代的爱情专一观念不无二致;《卫风·氓》中,“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阁极,二三其 德”,“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从中可以看出对爱情的专一已是一种通行的道德观念,这种观念只有在父 系社会一夫一妻制确立时才可能产生。由此说明,《诗经》时代一夫一妻制己经确立下来。 

          进入现代文明之前,一夫一妻制实质是只对妇女而言而不是对男子。在周代的社会生活中,由于经 济能力的差别,庶民或平民多实行一夫一妻制,而在周代的贵族男子中媵妾制更为流行。《公羊传·庄 公十九年》中载:“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 也。诸侯一聘九女。”[51也就是说,周代的诸侯娶妻,多由妻子的妹妹或者侄女随嫁,这些女子称为 “媵”,这就是媵妾制。这种婚制,春秋时期是很普遍的。《大雅·韩奕》:“诸娣从之,祁祁如云,韩侯顾 之,烂其盈门。”描绘了韩侯娶妻陪嫁姐妹众多,快要把韩侯家的门挤破了。《卫风·硕人》:“庶姜孽孽, 庶士竭竭”,描述了美女庄姜出嫁卫国时,众多随嫁女子衣饰华贵的盛况。周代以后,媵制消亡,但妾制 依然盛行。 

婚姻礼俗

婚龄婚时

         关于成婚的年龄,和统治者的人口政策有一定的关系。春秋时代战乱频仍,政府就鼓励大量生产 人口,因此男女结婚的年龄可能会大大提前。如《召南·摞有梅》中“迨其谓之”四字,传云:“谓之,不待 备礼也。三十之男,二十之女,礼未备则不待礼,会而行之者,所以蕃育人民也。”旧1因此,《诗经》时代的 成婚年龄,我们可以认定是男子在20岁至30岁之间,女子的成婚年龄在15岁之23岁之间。

       关于结婚的时令,《苟子·大略》说道:“霜降逆女,冰伴杀内”。可以看出,嫁娶时间多半是在秋 末至春初的季节。如《周南·桃天》“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出嫁时桃花盛开,说 明其时应该是仲春。班固《白虎通义·嫁娶》中,“嫁娶必以春者,春,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之 时也。”《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喜鹊多在春季筑巢,所以可以推 断:女子的出闺时间是在春季。《王风·丘中有麻》每节的首句,都是“丘中有麻”、“丘中有麦”、“丘中有李李”,“麻”、“麦”、“李”三物都是秋初的农作物,可知婚期应该在秋季。 

纳吉与纳征

       n 殷商时代,崇拜上天、敬俸神灵的风俗一直延续到《诗经》时代,占卜习俗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大到国家的政事,小到个人的日常生活琐事包括婚姻嫁娶都要占卜。后来经过逐渐演变,婚前占b 就演变成后世婚姻“六礼”中的“纳吉”一礼。诗经时代就有采草占筮的婚姻民俗。《卫风·氓》中女主 人公就曾说过:“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卜,即在龟甲上钻孔,用火炙烤,根据龟甲 上烧出的裂纹来判断吉凶;筮,即用蓍草来占卦。这两句诗描绘的是氓这个青年用龟甲和蓍草来占b, 卦体上都是吉利的言辞,神灵暗示这桩婚姻是幸福美满的,于是女子就迫不及待地让男子拉走自己的嫁 妆,他们的婚姻就是通过占卜决定的。可见占卜决定婚姻成败是当时普遍流行的习俗。事实上,远古占术最为普遍的就是利用采草预测事情的吉凶,以致发展到后来职业占卜师用蓍草占卦的巫术。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缔结婚姻中,男方是要给女方聘礼的。聘礼,在“六礼”中属于“纳征”。由于地域不同,风俗各异,所送聘礼也不同,主要有鹿和雁等。

        鹿,是《诗经》时代的聘礼。如《召南·野有死庙》:“林有朴橄,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描绘了男子在乡间猎到小鹿,用白茅草包起来送给如花似玉的美女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鹿,是仁 兽。用鹿相赠的习俗实际上蕴含了先人对婚姻幸福美满的一种追求。

       “雁”是春秋时代婚姻中最常见的聘礼。古人喜欢用“雁”为聘礼,是有重要象征意义的。《白虎 通》卷四  《嫁娶》中说:“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 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逾越也。又婚礼贽不用死雉,故用雁也。”如《匏有苦叶》中也有“雍雍鸣雁,旭

日始旦。士如归妻,迨水未泮”的诗句,男方用“鸣雁”向女方家正式求婚,雁就象征婚姻的天长地久和 忠贞不二。因为大雁难于捕捉,后来就用活的鸡、鸭、鹅来代替。 

审美标准

        先秦时期,男女双方择偶的审美标准是高大、硕壮、威武。《诗经·邶风·简 兮》写的就是一个女子对一个“硕人俣俣”、“有力如虎”的男子的相思之 情。《诗经·卫风·伯兮》写的就是一个女子对“伯兮朅兮,邦之桀兮”的丈夫的赞美之意。《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徐无犯之妹之所以选公孙 楚为夫,因为“子南(公孙楚)戎服入,左右射,超乘而出”,具有英勇、威武的男子汉气概。《诗经·卫风·硕人》对女子庄姜的赞美,首先夸 她“硕人其颀”、“硕人敖敖”,具有高大丰丽的身段。《诗经  唐风 椒聊》写一个男子,选择一个“硕大无朋”、“硕大且笃”的女子为妻的喜悦心情。

 

produce by Gu Bo, Yang Han, Wang Hanbo and Huang Tianjie

673 Bukit Timah Road 269735

Tel 9035-7166 Fax  8159-0979

关注我们

  • facebook-square
  • Twitter Square
  • google-plus-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