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现代的婚礼

现代,是指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即1919年5月4日到1949年10月1日。现代的婚礼较近代有了更多的创新,为日后当代婚礼打下了基础,是婚礼变迁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

Anchor 3

红盖头

“盖头”文化发展至今,虽然现代婚礼已西化,但是“盖头”这一文化底蕴却深藏在中国传统习俗中。“盖头”在长河中,不断被历史赋予不同的内涵,小小的一方盖头容纳了多少的传统。 女娲的神话传说就蕴含了一个历史事实——血缘婚,人类最早的婚制是在同一族群中进行的,后来外群婚制出现了,血缘婚也就随之禁止了,但先前的血缘婚制在人类的心中躲藏了起来,害羞之心也就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一直存藏下来。从心理渊源看,或许是祖先遗留在我们心中的“原罪”,但从当下的角度去看,婚姻生活对每个女孩子来说都是具有神秘性的, 而距离给人一种神秘的欣喜感,急切地想触碰它。可是人们总要回归现实,婚后的一切等待新娘子的或许更多的是责任与困苦。不管是想象的还是现实的,都构成了新娘子害羞的心理因素。再加上,婚礼上宴请众宾,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尴尬,用红盖头遮住新娘子的脸庞,能很好地缓解她的紧张心理。此为“盖头”的第一个寓意——遮羞。

 

第二个也是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审美的功效,红红的盖头盖在美丽的新娘子头上,这无疑是为喜庆的气氛做了很好的渲染。中国的哲学以含蓄为佳,“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 人们总是力图追求。害羞也就有了如此大的魅力,笔者认为,可以归之于一种距离感。“盖头”只用了一块方巾,就让这种能产生美的距离出现在了新郎、宾客与新娘之间,这就是为什么 人们总是用“美丽”二字来形容新娘子而不管具体的实际的原因了。此为“盖头”的第二个寓意——审美。

整个婚礼仪式中还有很多体现避邪这一理念的,比如“撒谷豆”,“妇将至门,但以谷豆与草禳之,则三煞自避,新人可入也”,“犯之损尊长及无子”。避邪在这里有几说。一说,“红盖 头”可以驱恶魔。第二说是,新娘子本身具有侵害他人的危险。处在两个整体性时间段中间的过渡段,既不属于前者,也不属于后者,他的状态是模糊而易受邪恶所害,同时他又处于不稳定阶段,不受任何束缚的他又是对他人有害的。所以,蒙住脸 以防危害到他人。而且要将同一性质的新娘子与神圣的天、地相隔,以免触犯了他们,盖红盖头、踩毡布也就由此而生了。此为“盖头”的第三个寓意——避邪。

与贯穿整个婚礼的避邪比,祈福也是同样如此。传统婚礼贯彻的是本着夫为妻纲、传宗接代的儒家思想,婚礼的仪式 程序中自然就渗透了“祈子”的内含。就如,有些盖头上会绣上 龙风图案,并有“麒麟送子”的装饰。但是,这喜庆之中却隐藏着女性的悲哀,这种思想也被蕴含在了盖头里。也可就此探究为何唐代转为南宋习俗也就由“却扇”变为盖头,团扇的执掌权还在于女子手中,而到了宋代,执掌权就到了新郎手里。此为“盖头”的第四个寓意——祈福。

Anchor 4

集团婚礼

现代的婚礼

定义:现代,是指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即1919年5月4日到1949年10月1日。

      现代的婚礼较近代有了更多的创新,为日后当代婚礼打下了基础,是婚礼变迁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

        这个时期,在某些地方,男女的婚龄还讲究单数。人们结婚前的送订婚礼,俗称“放小订”和“放大订”。小订送金银戒指,大订是衣服、纱和首饰。

        那个时代拜天地、拜高堂、拜亲友有时还是跪拜,但是现在平辈之间用鞠躬。

        在一些地区,新娘由父亲抱上轿子,脚不能着地。下了轿子要迈火盆、照妖镜,把身上的邪气烧一烧,照一照。

Anchor 15

红盖头

“盖头”文化发展至今,虽然现代婚礼已西化,但是“盖头”这一文化底蕴却深藏在中国传统习俗中。“盖头”在长河中,不断被历史赋予不同的内涵,小小的一方盖头容纳了多少的传统。 女娲的神话传说就蕴含了一个历史事实——血缘婚,人类最早的婚制是在同一族群中进行的,后来外群婚制出现了,血缘婚也就随之禁止了,但先前的血缘婚制在人类的心中躲藏了起来,害羞之心也就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一直存藏下来。从心理渊源看,或许是祖先遗留在我们心中的“原罪”,但从当下的角度去看,婚姻生活对每个女孩子来说都是具有神秘性的, 而距离给人一种神秘的欣喜感,急切地想触碰它。可是人们总要回归现实,婚后的一切等待新娘子的或许更多的是责任与困苦。不管是想象的还是现实的,都构成了新娘子害羞的心理因素。再加上,婚礼上宴请众宾,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尴尬,用红盖头遮住新娘子的脸庞,能很好地缓解她的紧张心理。此为“盖头”的第一个寓意——遮羞。

第二个也是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审美的功效,红红的盖头盖在美丽的新娘子头上,这无疑是为喜庆的气氛做了很好的渲染。中国的哲学以含蓄为佳,“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 人们总是力图追求。害羞也就有了如此大的魅力,笔者认为,可以归之于一种距离感。“盖头”只用了一块方巾,就让这种能产生美的距离出现在了新郎、宾客与新娘之间,这就是为什么 人们总是用“美丽”二字来形容新娘子而不管具体的实际的原因了。此为“盖头”的第二个寓意——审美。

整个婚礼仪式中还有很多体现避邪这一理念的,比如“撒谷豆”,“妇将至门,但以谷豆与草禳之,则三煞自避,新人可入也”,“犯之损尊长及无子”。避邪在这里有几说。一说,“红盖 头”可以驱恶魔。第二说是,新娘子本身具有侵害他人的危险。处在两个整体性时间段中间的过渡段,既不属于前者,也不属于后者,他的状态是模糊而易受邪恶所害,同时他又处于不稳定阶段,不受任何束缚的他又是对他人有害的。所以,蒙住脸 以防危害到他人。而且要将同一性质的新娘子与神圣的天、地相隔,以免触犯了他们,盖红盖头、踩毡布也就由此而生了。此为“盖头”的第三个寓意——避邪。

与贯穿整个婚礼的避邪比,祈福也是同样如此。传统婚礼贯彻的是本着夫为妻纲、传宗接代的儒家思想,婚礼的仪式 程序中自然就渗透了“祈子”的内含。就如,有些盖头上会绣上 龙风图案,并有“麒麟送子”的装饰。但是,这喜庆之中却隐藏着女性的悲哀,这种思想也被蕴含在了盖头里。也可就此探究为何唐代转为南宋习俗也就由“却扇”变为盖头,团扇的执掌权还在于女子手中,而到了宋代,执掌权就到了新郎手里。此为“盖头”的第四个寓意——祈福。

Anchor 14

集团婚礼

民国时期,新式婚礼得到进一步发展,加上南京国民政府的提倡,一种更新的婚姻方式——集团结婚,便在30年代的上海率先推行起来。

集团结婚,也叫集体结婚,或集团婚礼。1935年,上海市政府为响应国民党政府提倡的“新生活运动”,变革传统婚嫁仪式,去奢从俭,于2月7日公布了以简单、经济、庄严为宗旨的《上海市新生活集团结婚办法》。该办法规定:凡上海市民举行婚礼者,均可申请参加集团结婚,每月每一个星期三为集团结婚日,在市政府大礼堂举行,市长与社会局长为证婚人;经社会局审核批准参加集团结婚者,需缴费二十元,由市政府印备发给结婚证书H1。4月3日下午3时,全国首届集团结婚典礼在上海江湾的上海市政府大礼堂举行。参加者共57对新夫妇。出席盛会的除了57对新人外,还有证婚人上海市市长吴铁城、社会局长吴醒亚,另外还有包括杜月笙、王晓籁等在内的各界人士、新闻记者近万人参加,盛况空前。按统一要求,新郎均着蓝袍黑褂,新娘均着粉红色软缎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在军乐进行曲声中挽步入礼堂。司仪宣读新人名单,新郎新娘按照名单顾序,两对一次轮番登台,向孙中山像三鞠躬,双方相互两鞠躬,向证婚人一鞠躬。然后由证婚人,上海市长吴铁城赠 送结婚证书和纪念品,致证婚辞。礼毕,新郎新娘在音乐声中步出礼堂,到广场摄影留念。这种让市民耳目一新的婚/礼仪式,被称为。新生活集团结婚”。在整个集团结婚行礼过程中,上海电影界、美国派拉蒙、米高梅等影片公司及各报记者抢拍了新闻片与镜头。

上海首届集团结婚这种隆重、热烈、简朴、文明的做法。受到了民众的欢迎,自首届集团结婚至抗战前共举办了13届,继上海首开风气之后,南京、杭州、芜湖、北平、天津等地纷纷仿效推行,集团结婚成为了一种社会流行时尚,甚至在一些边远省区也尝试举行集体婚礼。正当集团结婚这一新式婚仪在全国不断发展之际,抗日战争爆发了。由国民政府举办的集团结婚曾一度中断,但在国统区,由国民政府举办的集团结婚仍在继续进行,在广大的后方如湖南、四川等地,由于新生活运动的推行,集团结婚有了迸一步的发展。抗战胜利后,这种结婚礼仪又即刻恢复,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举办了集团结婚,并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支持。1942年,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颁发了《集团结婚办法》,自此,集团结婚更是作为了一项制度由各地政府定期举行。

 

Anchor 5

女子独身运动

女性独身不嫁,大约以广东为最早。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流行妇女不结婚和结婚后不与丈夫共同生活的社会风气,当地称这些女子分别为“自梳女”和“不落家”。据记载,“不落家”婚俗在近代以前已经存在。所谓“不落家”,是指妇女婚后一般仍住在娘家,只在节日才去夫家,直到生子后才长住夫家。有些妇女为了获得自由,还主动代夫娶妾。至近代,这种婚俗发生了变化,在番禺、顺德等地出现了完全坚持独身不嫁的“自梳女”。“自梳女”与“不落家”均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她们多在家乡附近的丝厂做工,也有的为大户人家做女佣。

民国初年,女子独身已不为广东所特有,其他省份也不断发生独身事例,并发展为有组织行为。据报章记载,江苏南京石坝街有富家少女15人于1916年组织不嫁会,推举叶宝莲女士暂时总理会务,并制定规则,要求人会者 “不但以终身不嫁为誓,且禁为种种冶艳之姿态。” 1917年江苏江阴县某女学校,有8名年长之女生,秘密创立了“立志不嫁会”。该会“以立志不嫁,终身自由为目的”,不仅自己不嫁,而且要主动劝导别人也不嫁,该会章程规定:“凡会员均有劝人立志不嫁之义务,且有保守本会不使泄漏秘密机关之责任。”会员若违规,将被除名,“既入会,当不参与人之婚姻事,若私与男子往来,经察觉后,立除其名。”1919年上海八仙桥女教师蒋某,发起成立“女子不婚俱乐部。入部年龄资格定20岁起至40岁止。每年公缴部费6元,得全享部中权利。惟当入部之时,须有部员介绍,且于志愿书中预先填明誓不婚嫁,如有故违愿,甘罚洋600元等字。”这种独身组织具有秘密性质, 有一定的章程,反映了女性独身的新动向。当时各报章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宣传无疑也助长了这种风气的蔓延。独身是一种偏离主流文化和主流生活模式的选择,被人们视为怪异,难以为社会理解,遭到多方反对。青年女子组织的独身团体不仅受到舆论的攻击,甚至还遭到地方当局的干涉。江阴县某校女子“不嫁会”为校长知悉后,该会的成员就遭到校长的严厉训斥,“男大须娶,女大当嫁,此人伦之天职也。若守不嫁主义,则蔑视己身,沦丧人权,不爱国之甚也。”该会即刻被取消。将独身与爱国联在一起,无疑是上纲上线,但独身对人口发展的制约,则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社会多方反对,却难以遏制女子独身的趋势。一些女子为了争取不嫁的权利,甚至以自杀进行抗争。在广东番禺县冈山乡,“女子近来多持不嫁主义,尤好联结闺中腻友彼此赁一屋以藏身,名之日娘子屋。此等女子专靠绣花织麻度日,父母无权与其议婚”。1917年1月2日,在一娘子屋发现12名女子集体服毒自杀。报章报道这12名服毒女子的自杀。“实缘父母迫婚太过,所以联同一死。”随着教育的发展,部分女性有机会接受新式教育,思想比较开明,独身倾向更为明显。据1928年的《妇女杂志》社对当时著名的女子高等学府“金陵女大”进行调查,该校1919年至1927年毕业生计105人,结婚成家者仅1 7人,占总数16%。

 

 

 

 

 

 

 

 

 

 

 

 

 

 

 

 

具有独身意识的女性至少已经认识到,女性除了母亲、妻子等传统角色外,还应该而且可能为自己做些什么。敢于独身,可以全心全意地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在经济和行动上享受自由。女教育家曾宝荪说:“我如果结婚,顶多教养十个子女,但从事教育,我可以培养几千个孩子。”她的“唯其独身,才有事业”的思想影响了许多人, 其学生有多人终身不嫁,献身于事业,其姊妹中也不乏追随其身后独身一生之人。冼玉清在其《自传》中称,自己认为“一有家室,则家庭儿女琐务总不免分心,想全心全意做人民的好教师,难免失良母贤妻之职;想做贤妻良母,就不免失人民教师之职。二者不可兼,所以十六七岁我就决意独身不嫁”。王季玉、王季昭姐妹誓不婚嫁,献身于教育事业,兴办苏州振华女校。曾昭爝、曾昭懿姐妹认为妇女要赢得社会平等的地位,必须经济独立.要独立而不依附于男子,又不陷进婚姻的围城,只有告别婚姻,二人一齐放弃婚嫁,追求事业的成功。

然而独身自然不是人类所追求的生活,人类需要互相依存,男女结合不仅是人类自身延续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妇女走出家庭的时代,有的女子对于研究学问或改造社会有特别的兴趣,超出性欲和狭义的爱情,可以守独身主义,抛弃为人妻母的责任,而委身于学问和社会。但以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点而言,不能不使人深感遗憾,因为漫长的独身之路上不知洒下了多少辛酸的女儿泪。独身主义的盛行是女权不彰的副产品,是妇女未能获得彻底解放的时代,自主意识觉醒的女性饱受爱情困惑的表现。女性难以在自我与爱情之间取得平衡,面临着要么放弃自我,成为传统的女性角色——贤妻良母,要么完全抛开家庭爱情。选择后者即意味着独立走完自己的一生,没有感情的慰藉,没有生活的依赖,没有天伦之乐,一切全要靠自己。独身的个中缘由不一,其中不乏鲁迅所讥讽的“寡妇主义”,但绝大多数却是为了捍守独立和献身事业,是妇女争取独立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这是觉醒女性无奈的选择。

Anchor 6

五四运动时期

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撰文批评旧礼教毒害妇女,认为在西方“妇人再醮,决不为社会所轻”, 而“中国礼教,有‘夫死不嫁’之义”。“女子之事二夫,遂共目为失节,为奇辱——国人遂以家庭名誉之故,强制其子媳孀居”。上海的报刊杂志也相继发表《男女社交公开问题管见》、《男女社交应该怎样解决》等文章,认为“男女社交公开是当然的合理的要求”,讨论婚姻自由问题遂成为社会的热点。向警予更提出成立“婚姻自决同盟”的激进主张,呼吁以结盟方式对抗家庭和社会的封建包办,达到婚姻自决的目的,在知识妇女中很有影响。向警予自己曾坚决拒绝湖南军阀周则范的求婚,而与在留法勤工俭学过程中产生了爱情的蔡和森结为伴侣。上海妇女在新思潮的影响下,开始按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对象和决定终身大事。

民国初期,“文明结婚”仅仅是少数人的追求,其影响十分有限;新旧婚礼并行,社会上传统的旧式婚礼仍在风行,而且占据上风。包办婚姻与自主婚姻并存,但包办婚姻仍占主导地位。包办婚姻导致了多种畸形的婚配形式:有富人买妾、无赖 卖妻、变卖孀媳以及贫穷人家买童养媳等买卖式婚姻;有“抢亲”、“扛孀”(抢寡妇)等掠夺式婚姻;有“换亲”、“配婚”等强迫性婚姻;还有“冲喜”等迷信色彩的婚姻。其中尤以童养媳和纳妾最为普遍而严重。在太行山区,“早婚、买卖婚姻、童养媳、寡妇守寡、一夫多妻等不合理的旧习,在抗战前非常严重”。妇女被看作财产,典妻陋习仍然存在。罗苏文就直截了当地说:“这种婚姻观用一句粗话来比喻就是,婚姻只是买进(或卖出)一个女人。而买卖成交并不受女方年龄的限制。”

五四运动进一步鞭挞了封建包办婚姻,部分妇女走出家庭,步人社会求学、谋职,逐步改变了过去对家庭的依附关系,开始以独立的人格去从事工作,追求爱情,并按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对象和决定终身大事。但这种情况主要在上层知识妇女中较为普遍,广大的中下层劳动妇女由于经济地位低下,结婚仍然被看作谋得经济依靠的途径,还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对象成婚。“农村女性以嫁人为谋生唯一出路”,“婚姻对女性只意味家长权的移交”。婚姻习俗从变革幼芽孕育于少数先觉之士大声疾呼的舆论准备时期,到部分先行之士率先把西方婚姻文化的表层部分纳入原有体系而使其日益凸显出来,再到以个性解放和创造为核心的新 的婚姻观念真正开始进入社会的意识与公众心态深处,几千年的旧婚姻形态在近代中国的演变终于到了重要的转折点。在经历了清末维新、辛亥革命到民国成立、国民军北伐等长期社会演变之后,传统婚姻制度在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新社会思潮及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发生了重大变化。

Anchor 7

2O世纪初期 ,女性运动的逐步流行以及一批高级时装设计师的诞生,女性美的特征被重新审视,人们开始关注女性的臀围。1934年,在希腊的玛瑞拉 (mariha)公主和英格兰肯特的杜克的婚礼上,新娘穿一件纤细的白色鞘形裙(又称鱼尾裙),宫廷式裙拖瀑布似地从肩部垂到地面,她优雅的着装,就是3O 年代流行的体现。40年代,婚纱的剪裁追寻时代变得简洁,心形领口和长袖手套成了一种时尚。至6O年代,婚纱的长度短了许多,甚至出现“迷你式”婚纱。

近代婚服

7O年代的婚纱,呈现出一种浓浓的怀旧情调,款式上又兴长下摆、多褶,花边层峦叠嶂,极富装饰性。“鱼尾”似乎就能概括整个8O年代的时装风貌,那个年代也纷纷涌现鱼尾式样的婚纱,使得鱼尾式婚纱普及化,并在古典式婚纱中独树一帜,是优雅、脱俗的象征。全球炙手可热的婚纱品牌VeraWang一直以来非常重视裙摆的设计,尤其是精致鱼尾式样婚纱更是品牌的经典之作。时至今日,婚纱随时装流行更加多元化、风格化、品牌化,设计师们将各种设计元素拿捏得当地与婚纱相融合,使婚纱更具设计感,中国当代的婚纱 设计师叶明子就在婚礼上为自己设计了一套“旗袍式”的白色豪华婚纱,惊艳全场。

Anchor 8

蒋介石和宋美龄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

  宋美龄,显赫的宋氏三姐妹之一。祖籍广东文昌(今属海南 ),1899年3月23日生于上海。1910年去美国,后在威斯理女子大学就读。1920年回国后,参加基督教女子青年活动。后与蒋介石相识。

  婚礼分两次进行:先举行基督教式的婚礼,后举行中国式的婚礼。基督教婚礼在宋宅会客厅中举行,客厅布置华丽。婚礼原请宋家老友、卫理公会教堂牧师江长川主持,但江认为蒋介石不是自由再婚,拒绝主持,乃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余日章主持,而余并非牧师。

       下午3时婚礼开始,证婚人余日章,介绍人谭延恺、何香凝、王正廷、李德全,主婚人蒋锡侯夫妇、孔祥熙夫妇。外宾有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克银汉夫妇、美国审判长普台及英军总司令邓坎等。蒋介石由刘纪文陪同先进入礼堂,后宋美龄挽着宋子文的手臂,在女嫔相郭主珠等人前导下步入礼堂。蒋先为宋戴戒指,并宣读誓词说:“我蒋中正情愿遵从上帝的意旨,娶你宋美龄为妻。从今以后,无论安乐患难康健疾病,一切与你相共,我必尽心竭力的爱敬你、保护你,终身不渝。上帝实临鉴之,这是我诚诚实实的应许你的,如今特将此戒指授予你,以坚此盟。”接着宋美龄宣读誓词说:“我宋美龄情愿遵守上帝的意旨,嫁你蒋中正,从你为夫。从今以后,无论安乐患难康健疾病,一切与你相共,我必尽心竭力爱敬你、保护你,终身不渝。上帝实临鉴之。这是诚诚实实应许你的。如今特将此戒指授予你,以坚此盟。”仪式过后,两人赴戈登路大华饭店出席中式婚礼。

  礼堂设在大华饭店跳舞厅,四周缀以鲜花,中间悬挂孙中山遗像,两旁是国旗、党旗,参加婚礼的有一千三百多人,凭事先发出的请柬入场,请柬编有号码,并盖有宋子文的私章,以防他人混入。出席的有证婚人蔡元培、谭延恺、王正廷、余日章、何香凝、李德全等6人;来宾有汪精卫、吴稚晖、邵力子、陈果夫、褚民谊、缨斌、叶惠钧等;外宾有日本总领事矢田、正领事清水、美国总领事克银汉、比利时总领事汪和德、挪威总领事业尔等。宾客由陈希曾、陈立夫等殷勤招待。

  下午4时许,蒋介石、宋美龄乘坐7392号花车来到大华饭店,先在花园洋房内休息。4时15分,乐队奏起了门德尔松的结婚进行曲,蒋介石身穿大礼眼,胸悬彩花,由男傧相刘纪文、孔祥熙陪同走出。5分钟后,宋美龄挽宋子文的手臂走出,前有郭、王、孔、倪4位小姐作女嫔相。宋美龄身穿银色旗袍,白色乔其纱用一小枝橙黄色的花别着,斜披在身上,头戴一个用花蕾编成的小花冠,手捧一束粉红和雪白相间的玫瑰花,10岁的孔二小姐珍妮和少爷孔路易随在身后司纱。

  婚礼由邵力子任司仪。全体向孙中山遗像三鞠躬,由蔡元培宣读证婚书,文称:“盖闻宝树延辉,异彩耀玉台之镜,早梅布馥,华楣迓翟?之车。两姓联欢,一堂结约。兹者蒋中正先生与宋美龄女士,举行结婚礼于春江大华礼堂,良辰吉日,六礼告成,瑟好琴耽,双心默契。所愿宗熙三径,论协十篇。喜今兹约指铃章,用证鸳鸯之牒。卜他日齐眉益算,覃敷鸾凤之祥。元培等忝作证人,乐观嘉礼,爰缀吉语,藉贡欢忱,是为证。”接着由证婚人、主婚人、结婚人依次用章,再新郎新娘相对一鞠躬,向证婚人、主婚人及来宾各一鞠躬,婚礼在乐曲声中宣告完成。两人到花园摄影后,返回宋宅。

  蒋介石当天在报端发表了《我们的今日》一文。他说:“余今日得与余最敬最爱之宋美龄女士结婚,实力余有生以来最光荣之一日,自亦为余有生以来最愉快之一日。余奔走革命以来,常于积极进行之中,忽萌消极退隐之念,昔日前辈领袖常问余,汝何日始能专心致志于革命,其他厚爱余之同志,亦常讨论如何而能使介石安心尽革命之责任。凡此疑问本易解答,惟当时不能明言,至今日乃有圆满之答案。余确信余自今日与宋女士结婚以后,余之革命工作必有进步,余能安心尽革命之责任,即自今日始也。 ”

  婚后,蒋介石在上海拉都路311号设置新居,并拟赴美国度蜜月。

produce by Gu Bo, Yang Han, Wang Hanbo and Huang Tianjie

673 Bukit Timah Road 269735

Tel 9035-7166 Fax  8159-0979

关注我们

  • facebook-square
  • Twitter Square
  • google-plus-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