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新娘为何要遮头盖脸

       盖头,汉族婚礼饰物。古时候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被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是妇女避风御寒使用的只仅仅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据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汉族民间流行不废,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

       丝巾以轻纱制成,稀薄不遮视线,或长或方,色用嫣红,取吉祥意。新娘出阁上轿前盖上,举行婚礼时,由新郎揭开,称揭头纱或挑头盖。盖巾之用意有两种解释:一是遮羞,二是辟邪。

新娘蒙盖巾,一定要在出阁上轿之前,人花轿内也不能揭去,要到婆家举行婚礼时,由新郎动手揭去,让亲友们以瞻新娘的靓丽风采,此礼俗称“挑盖头”,又名“揭头纱”。无论是挑盖头或揭头纱,都是新郎的权利,他人是不能染指的。

迎新队伍的"劫夺"任务

       野蛮社会的劫夺婚如何在文明社会延续呢?自然不会使用暴力,我们通常会看到新娘在闺房中静静等待迎亲,新娘的亲朋好友们则会一起百般刁难新郎,“恼羞成怒”的新郎,和自己的迎亲团们打闹着“哄抢”新娘离开。这样的婚礼仪式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着,这算是劫夺婚的延续。

       当今的婚礼习俗:结婚当日新娘在闺房中不穿鞋,这在劫夺婚中新娘全程骑马脚不沾地类似。演变至今,通常是新郎亲手为新娘穿鞋,表示新娘到了夫家会得到加倍疼爱。

       传统婚礼中的盖头,既可挡住新娘初为人妇的欣喜,也让娇美的新娘在这一天只为新郎所视,洞房花烛夜之时,新郎得用秤杆挑开新娘的盖头,寓意以后的日子称心如意。而盖头的雏形就是劫夺婚中的蒙眼布。

       除了这些习俗以外,首饰也是为每个新嫁娘的重要饰品,金光闪闪的镯子、戒指、链子成了新娘们为新婚添色出彩的必备利器之一。首饰在原始社会并不存在,看似与劫夺婚也扯不上关系。但是正如前文所说,劫夺婚中,为了防止新娘逃回娘家,手铐脚镣成为陪伴新娘的必备之物,这些金属玩意儿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成了现在光闪夺目的首饰。

由此不难看出,在时代演变和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劫夺婚中的各类事物已经变成了各种美好事物的象征,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新娘的眼泪

 

       “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等。是汉、土家、藏、彝、壮、撒拉等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

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半个月、一个月开始,有的甚至前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谁不会哭,就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也有的是倾泄对婚姻的不满,对媒人乱断终身的痛恨,等等……

被为难的新郎

        当新郎亲迎来到女家时,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轿。后世沾染了胡风,发展出了刁难新郎的习俗。有俗有雅,雅的有文人士子中较为流行的催妆诗、却扇诗等。新郎在当场吟诵了“催妆诗”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轿。

       花轿迎至男家,还要经过“拦门”等阻截。新娘要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

 

       现代婚礼中,也常常刁难新郎.

    

       如:

        1,讲十个对新娘的爱称。(新娘名字不          算)每少一个用一个红包代替。

       2,唱五句带有爱的歌。(每少一个用两       个红包代替)

       3,如实回答伴娘提出的三个问题(如:         和老婆吵架了,你会接受什么处罚? 老婆       生气了你如何哄? 以后家里的钱谁管?家       务谁做?)

      4,让新郎说出新娘的农历生日。

       5,用一首歌表达一下现在的心情。


      

produce by Gu Bo, Yang Han, Wang Hanbo and Huang Tianjie

673 Bukit Timah Road 269735

Tel 9035-7166 Fax  8159-0979

关注我们

  • facebook-square
  • Twitter Square
  • google-plus-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