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当代的婚礼

定义:当代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时期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婚姻习俗发生了许多变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每个十年,婚俗都是有不同的,在上海还流行着“50年代爱英雄,60年代爱干部,70年代爱工农,80年代爱学者,90年代爱大款”这样的的民谣这与新中国的政治以及经济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婚姻法的出台也对婚俗有一定的影响。

Anchor 4

婚姻法

  • 第一部婚姻法

       新中国成立前的解放战争时期,在那些进行了土地改革的地方,由于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婚姻家庭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不合理的婚姻获得了解放。但是,专制社会遗留下的旧的婚姻制度的影响并未消除。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妇女,迫切要求打碎专制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枷锁,从旧的婚姻家庭制度束缚下彻底解放出来。       

      1950年4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发布由主席毛泽东签名的命令。命令称:“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应自一九五O年五月一日起公布施行。1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全文共分为8章,包括原则、结婚、夫妻间的权利和义务、父母子女间的关系、离婚、离婚后子女的抚养和教育、离婚后的财产和生活及附则,共27条。内容以调整婚姻关系为主,同时涉及家庭关系方面的各种重要问题。该法第1条庄严宣告:“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这是婚姻法的基本原则与精神,即废旧立新。

这使社会风气有了显著的改变和好转。

       婚姻法的贯彻实施,促使全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逐渐开始懂得追求自由。自1950年起,离婚案件逐年上升。1950年全国离婚案件为18.616 7万件,1951年上升为40.95万件,1952年上半年即达39.82万件。据1954年上半年对11个大城市的统计,符合婚姻法规定而结婚的已占到结婚总数的97%。

       正确地实行婚姻法,不仅将使中国男女群众——尤其是妇女群众,从几千年野蛮落后的婚姻制度下解放出来,而且可以建立新的婚姻制度、新的家庭关系、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社会道德,以促进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发展。

  • 第二部婚姻法

      1980 年《婚姻法》是在1950 年《婚姻法》贯彻实施后,我国的婚姻家庭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基础上修改完善的,于1980 年9 月10 日公布,1981 年1 月1 日实施。

      它对我国婚姻家庭立法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对基本原则的补充,在重申原《婚姻法》各项原则的同时,增加了保护老人合法权益和实行计划:生育的原则规定。二是对结婚条件的修改,新法中适当提高了法定婚龄,界定了旁系血亲禁止结婚的范围。三是扩大了家庭关系的法律调整,规定了祖孙间、兄弟姐妹间的权利义务;在夫妻财产制、扶养、抚养、赡养、收养和继父母继子女关系等问题上,新法的规定比原法更为具体明确。四是对离婚条款的增补,其内容涉及离婚的法律程序和法定理曲,以及离婚后子女的抚育、财产和生活等诸多方面。

       “男娶女嫁”观念悄然改变,“招赘”婚俗进一步强化 : 

       第二部婚姻法第八条规定:“登记结婚后,根据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也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第六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这两条规定,确立了男女双向选择的婚姻居住方式和父母的姓氏继承方式,使得男女都是传后人有了法律依据,对改变“男娶女嫁”,视女子出嫁“从夫居”为必然、男子入赘女家“从妻居”为异类而受到来自家族和社会歧视的现象。

       另外,禁止近亲结婚的法律规定也使得“亲上加亲”的“中表亲”婚俗逐步消失。

Anchor 5

50年代的婚礼

       50年代,女方兴找干部、工人,因为那时十部是新中国建殴的新兴力量.工人是老大哥。而女孩子们最想嫁的是机关干部。因为他们地位稳定,有铁饭碗且为人诚实可憎。虽然那时候大多数干部出身农村且有父母为其包办的结发妻子,但随着革命引发的社会剧变,这些在农村的妻于不能合他们丈夫的心意了。于是,许多干部离婚并再婚,给了城市年轻女子一个机会。

 

       另一种比较让人羡慕的婚姻,是学生或者都市有产阶级的儿女与解放军下到地方的干部联姻.他们的婚姻政冶上稳定,在经济上也比一般老百姓具有消费能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找到解放军干部的,所以能找到工人老大哥,也是不错的。这个时候正是祖国需要建设的年代.工人老大哥在新中国往往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些出身

不好的男女青年,如那些被冠以“地富反坏右”分子的子女,都希望嫁结或者迎娶纯正的工人阶级,为自己“换血”改换门庭。

50年代朱镕基结婚照

       上世纪50年代,是中国重生的时代,那时推崇简朴和民族自豪感,所以婚礼都很简单,人们认为时间和精力都要贡献给国家.宝贵的资源不该浪费在繁文缛节上。结婚时,新娘通常会穿双排扣的列宁装或裙子,出身大户人家的姑娘嫁给知识分子可能会穿件旗袍,讲究点的新郎则是蓝、黑、灰的中山装,工人师博通常是一身劳动布服。那时候也不兴婚车,新娘会自己走路或者骑车去未婚夫家,仪式本身仅是将两个人的被子放在一起。新人找几个亲朋好友,简单吃个饭,大家聊聊天,家里再摆上点糖果、瓜子、香烟,就算完成婚礼了。讲究点的,会把亲朋好友请来,新人面对毛主席像鞠躬,由证婿人证婚就算完事了。所谓的婚宴也特别简朴.,一般老百姓的标准就是发点水果糖和花生给亲友,最多是在家里或食堂加两个菜,包顿饺子。结婿照在那时也是必需的.新娘们会梳着麻花辫,面露羞色。

50年代结婚照

50年代结婚照

Anchor 6

60、70年代的婚礼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家庭固为政治原因而结合,好多条件优秀、长相出众的女子会嫁给长相、受教育程度不如自己,但是家庭出身好的男子。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漂亮姑娘嫁给军官,目的就是为了摆脱自己不好的家庭背景。而且军官属于部队配给,没有什么消费。那时的主旋律是运动,在一个唯阶级成分论英雄的年代,家庭成分越是贫下中农越吃香,而且有着“越穷越光荣”的说法。“地富反坏右”分子或者他们的子弟则想方设法摆脱自己出身不好的窘境,哪怕娶(嫁)个比自己穷的人。

     

       由于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时的婚姻很多没有爱情的基础,要么是一种为了生存的简单联合,要么是一种政活的相互利用。比如北京很多下乡的知青屈从当地的当权者,返城后为了生存又勉强组成家庭,这些跟感情没多大关系,都只是为了生计。后来这一批人的婚姻到了80年代中后期就纷纷解体了。

       

       那时候大家都穷,办婚礼也很简单。许多新娘是新郎骑着自行车驮到新房的。婚宴也是特别简朴,却开始兴照结婚照了,当然不是现在的婚纱摄影,也就是俩人把头井在起照张合影而已。70年代.这种合影中,他们胸前佩戴领袖像章,袖子上绑着红袖标,并手捧毛主席语录在胸前.毛主席的画像和语录也被印在结婚证上。

       

       新人在结婚当天的装扮.与50年代信仰“劳动为美”不同.因为所有的旗袍被列入“四旧”名单.成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成了清扫对象,所以旗袍彻底消失,列宁装也由于政治原因不再成为人们的选择。中国人当时被外界称为“蓝蚂蚁”,因为那时候大家只穿蓝色和绿色的制服。新娘以能穿上红卫兵服装回婆家为荣,新郎以穿红卫兵农服、戴红卫兵袖标迎亲为最有面子。

 

        七十年代另一样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就是“四大件”,也称“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及收音机。人们的娶亲时会看重对方家里是不是有这些东西。

Anchor 7

80年代的婚礼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虽是计划经济,但人们的头脑已经开始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了。人们开始追求一些实际的东西。那时的人找对象,有几个特征:首先问对方是不是大学毕业,其次问对方父母是干什么的,因为那时还流行“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好爸爸能够解决就业,改变前途。因为“文革”后一大批没有受过完全教育的人需要走上工作岗位,而岗位的好坏取决于爸爸的社会活动能力。再者就是问对方家庭是否有海外关系,因为有海外关系除了可以出国探亲外,还可以获得很多优惠政策。他们也被人看成是这个年代有本事的人物,他们同时也是婚姻消费的主力军。

       那时改革开放刚开始,出现了结婚要有“三大件”的流行趋势。最初的“三大件”是指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虽然都只是生活必需品,却非平常日子能随便买的,因为就当时的经济水平来说,买这样东西得花掉男方几年的积蓄。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三大件”的内容又逐渐变为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和录像机一类的家用电器。

      

       那时,结婚属于一人有喜,大家祝贺,其实就是“凑份子”。20年前,1元贺喜钱就可以了。一些酒店在那时把婚宴作为了一个重要的利润点。上世纪70年代的“豪华婚车”是三轮车,婚宴虽“俗”但是亲朋好友的祝福真挚。那时婚礼的主要内容是给朋友点烟,当众“啃”苹果,亲朋好友一起闹洞房等。

       那时的中国已开始受现代风气影响,但是市面上没有专门的新人服装。新娘会到服装店选购时尚衣裙,新郎则西装革履。大大小小的摄影店都有一两套婚纱和西服供新人拍婚纱照。照片背景几乎是统一地模仿了西方宫廷或园林景致。比起以前进步的是,新娘会被小汽车护送去参加婚礼。

       在80年代,集体婚礼的婚礼形式已经开始悄然流行。许多人都选择参加集体婚礼。

Anchor 8

90年代的婚礼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婚姻更多地受金钱左右。每个人都张口下海闭口经商和赚钱。此时的婚姻也就很数字化了,存款多少往往是决定爱情指数最重要的因素。“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是这年代的经典流行语.长盛不衰至今,婚恋消费也变得更为实际。婚恋消费逐渐显露出各地特色——南方人在斗富在作秀,北京人把它办成了敛财和政治公关的战场,人们开始接受外地人作为自己的结婚对象。这时人们从观念中已经不排斥个体户了,万元户是人们最倾心的结婚对象。由于各种票证的取消,真正体现消费实力的就是人民币。有钱就是硬道理,不管你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90年代后,婚礼形式逐渐多样化起来,各式各样的婚礼都有人举办。部分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年轻人选择举行西式婚礼,在教常神圣而庄严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婚扎仪式。这个阶段集体婚礼也开始盛行起来,部分年轻人从集体婚礼的隆重和热闹的氛围中获得对自己婚礼的记忆。

Anchor 9

21世纪的婚礼

       在21世纪的今天,婚礼的种类繁多,只要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人们开始倾心一些奢华的婚礼形式。比如豪华派对、出国旅游、集体婚礼、特色婚礼等等。量化的标准可概括为票子(银行存款)、房子、车子。从目前出现的邮轮婚礼、热气球婚礼、潜水婚礼、跳伞婚礼等五花八门的婚礼形式

来看,现在的新人们不怕新奇性异,就怕平庸寻常.力求自己的婚礼形式新颖独特.留下永久的记忆和回味。这也是年轻人求新求异的心理在婚礼形式上的体现。

       找对象时,双会关注许多许多方面。

       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国男性将女性的容貌列为首要条件,此后是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和性格。男性希望女方比自己年轻,大多数男性对配偶的本科学历有要求。

       调查中,女性首先关注的是男期的收入,然后是学历、职业、身高、住房.家庭背景和性格。对方的长相和是否结过婚女性们并不是很在意,她们相当看重男方的学历,也能够接受比自己年轻的男士。女性大多希望男方身高1.75米以上,有一定的事业基础,最好从事电脑、电信、金融行业。另外.一些女性比较重视男方的家庭背景,认为这是体现一个人个性特点的重要因素。

       新娘子结婚那天都要穿昂贵一点的结婚长裙并精心修饰,结婚照也开始变得复杂起来.拍一套照片能花掉上万块钱。婚车也都要有名的洋车且辆数越多趟好。奔驰已经过时,卡迪拉克成为新宠。连结婚请柬的纸质,印划、气味,包装设计也日显消赞时代人们品味的攀升。

       豪车、豪宅、豪华家具、豪宴是最基本的需求。而婚礼当天的贵宾邀请、主持人、现场布置、婚礼的Dv拍摄,花车车队的安排等,现在都有专业的婚庆公司打理。

       在21世纪,一些婚姻怪俗纷纷出现,具体表现在独身、丁克家庭、“闪婚”、“闪离”、婚外恋、未婚同居等现象。

       “单身贵族”早已成为都市流行语,而出现这种潮流,每个人原因各不相同,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不愿承担家庭的责任。伴随“单身贵族”而生的是“单身贵族”俱乐部,这些独身者多半都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

       与独身时尚大致同步的,是“丁克家庭”的悄然流行。所谓‘丁克家庭’,意为双收人无子女家庭,就是自愿选择不生育子女的家庭。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婚姻缔结的一个根本使命是“传宗接代”、人类繁衍,所以“丁克家庭”很难成为社会的生活潮流。同时,所谓“丁克家庭”有违人类伦理,不能与先进新思想相联系,只能是享乐思想和个人主义的泛滥。

       “闪婚”是近年中国都市婚俗中出现的新名词,意即男女双方相识相恋的时间很短,像闪电般

地结婚。至于从相识、相知、相恋到领证、结婚时间究竟短到怎样程度,并非可以用年来计算,而是以月、以天为单位,甚至出现以时为计算单位的“闪婚”。这也是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受市场经济飞速发展而导致婚姻思想解放的影响。

       “闪婚”相伴随而生的是“闪离”。“闪婚”多半因交往不成熟,追求感觉,冲动草率迅速结婚,而婚后生活并非想象中的完美,于是便像闪电般的离婚。2005年10月1日新《婚姻卺记条例》的实施,简化了离婚的手续,直接导致了离婚人数的增加。一周婚姻,一月婚姻,半年婚姻等短婚现在已不在少数。

       当前中国的高离婚率,不仅使离婚当事人痛苦,同样更使即将跨进婚姻的青年男女对婚姻心生惧,于是“试婚”现象应运而生。试婚是指未婚男女(包括已婚离异者)以婚姻为取向,按照婚姻的模式进行的一种试验。这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行为。这一两性关系的新探索一经出现,便开始被一些都市新潮男女所接受。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同居”成为都市新时尚。“未婚同居”在热闹、繁华的都市里也逐渐成为被广大都市青年认可和接受的一种婚姻方式。“未婚同居”者,有失败者,也有成功走向婚礼殿堂者。

集体婚礼

       集体婚礼作为一种新式婚礼,是与中国的传统旧式婚礼相对而言,是西风东渐的舶来品。集体婚礼,尽管在二十世纪初盛行,却并非近几年才肇始,早在民国时代便已开先风。在那时集体婚礼还被称为集团婚礼。集体婚礼作为一种新方式,往往主题是提倡节俭朴素风尚,树立积极健康的婚姻价值观和婚庆消费观,也确实为广大适龄青年所喜闻乐见,但也并未能全然深入民心,征服不了传统婚庆仪式的顽强。

 

      虽然在四十年代后集体婚礼不再流行,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集体婚礼重新得到提倡。在90年代,集体婚礼在北京有了专业的婚庆公司组织举办,其规模是一届比一届宏大,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至此,集体婚礼这一特殊形式的结婚方式,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和完美的策划已发挥到极致。参加集体婚礼,对于新人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省心、省力、省钱、有意义。

 

      集体婚礼发展到今天,越来越被年轻人所喜欢,尤其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杜绝铺张浪费”后,集体婚礼形式更加成为结婚发展潮流。在加上专业的婚庆公司提出集体婚礼形式,个人婚礼品质。将集体婚礼形式办的越来越好,从最初只是办个集体婚礼仪式,到形成专业的集体婚礼模式(集体婚礼仪式+婚纱摄影+蜜月旅行+全程摄像照相),而且集体婚礼仪式不再是看不到个人,经过改善后的集体婚礼,个人镜头很多,既有集体又有个人,相得益彰。

      

国内的集体婚礼有北京国婚大典集体婚礼、三亚“浪漫天涯”集体婚礼、“爱你一生”印象丽江集体婚礼、青岛“海之恋”集体婚礼、沐浴仙境神奇九寨集体婚礼、北京皇家中式集体婚礼、厦门鼓浪屿集体婚礼------在各地的集体婚礼所办的内容也不一样,北京“国婚大典”以中西合璧式婚礼形式为主,三亚集体婚礼以大海沙滩的浪漫西式婚礼为主,丽江集体婚礼以西式加少数民族特色婚礼为主,青岛集体婚礼也是以西式婚礼为主,九寨集体婚礼以藏族婚礼为主,北京皇家中式集体婚礼以传统中式婚礼为主,厦门鼓浪屿集体婚礼也是以西式婚礼为主。

90年代集体婚礼

Anchor 10
Anchor 11

婚纱摄影

       婚纱摄影是从1992年开始出现在大陆,94年开始就出现了大量的婚纱摄影店,婚纱摄影行业发展迅速,至2007年,才短短的10几年时间,已经由一件奢侈品成为结婚的必需品,类似早期办结婚的三大件,一些婚纱摄影品牌名称也非常有艺术感、时尚、气势,这一阶段是影楼为主。

       

       婚纱摄影也随着摄影器材的不断发展,经过了几轮的更新换代,从最早的普通胶片,到120胶片机、到现在千万像素的高端数码相机,相册,相框也随着新花样的出现,逐渐丰富了结婚礼堂、新房里的结婚纪念品。20世纪后,又出现了电子相册,通过视频软件的编辑,把二维的相片放入已经设计好的模板,生成可在VCD、DVD播放的光盘。而近两年,有一家数码设备公司又推出了数码相框,又再此丰富了婚纱摄影的内容。婚纱摄影在风格上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最早生硬的记录,再到时尚唯美、再到贴近生活的写实、个性的情节故事拍摄、场景拍摄、画意风格、等等,厦门倾国倾城婚纱摄影有限公司2007年又推出了漫画婚纱摄影。根据情节拍好相片,再进行漫画创作,又为婚摄摄影行业推进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目前遍布全国的摄影店数十万家,但绝大多数摄影店都是以欧美西洋文化为背景,明显与中华民族的的文化毕竟不相符。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崛起,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和内涵的“中国式摄影”,必然兴盛于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现阶段,“摄影技术”正向“摄影艺术”的过渡,摄影早已超过技术层面,更多追求文化层面的内涵,而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有着取之不尽的摄影艺术题材。“中国式摄影”正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底蕴,从艺术理念到创作手法,从服饰道具、化妆造型到场景布置,从服务模式到照片等产品设计,均以中国五千年文化为依托,萃取中国文化元素精华,完全有别于目前市场以西洋文化为背景的摄影。这种文化性加艺术性的“中国式摄影”,很符合目前及未来的华人市场,将与风靡一时的“西洋摄影”两分天下,并且将随着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而引领中国摄影服务市场,并在全球摄影流派和摄影服务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婚纱照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婚纱电影出现了。

 

       婚纱电影,又名婚纱V影、V影、艺术电影是一种前期引用电影镜头拍摄方法,使用3D动画制作前景和背景,后期加入人物素材制作成的视频格式。2008年风尚一代将这一的概念引进中国,通过整合全球影像与视频资源,引进好莱坞艺术影片技术,倾力打造出爱美时尚的个性化,风格化,艺术化影像产品。导演创作团队为消费者量身拍摄个性艺术风格的动态影片,并通过领先的影视制作技术精细加工,从而达到可以充分张扬自我个性,展现独特魅力,是对美丽的高度形象塑造,拉开了婚纱摄影进入电影化历史的序幕。V影是为让摄影行业从艺术照片进入影视艺术时代而创造的。使中国各年龄阶段的人们拥有除了艺术照以外的更高端的影视艺术影片。

婚礼司仪

Anchor 12

起源:

       在《辞海》中司仪就是一个官名;北齐、隋、唐、明都有司仪署,主管典礼之事。

 

       婚礼司仪要根据不用行界、不同类型人物,灵活编纂司仪词,千万不要千篇一律使用同一套词。

       在引领中国婚礼时尚的上海,新人们普遍有让婚礼主持人策划婚礼的习惯。所以在婚礼主持人的身上也有策划师的影子。这就要求婚礼主持人,不仅要会说,更要会策划。

       上海资深婚礼人李响先生曾经谈及,现今的婚礼主持人在现场不仅要引导婚礼的仪式进行,也不仅要营造婚礼的各种唯美、浪漫、煽情和热闹的氛围,更要懂得如何在婚礼现场去分享一些新人真实的故事。因为现今来宾参加的各种庆典,各种婚礼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在上海,大大小小的各种婚礼仪式和前前后后的各式婚礼流程,来宾相对都比较了解。一味重复这些内容,只会让来宾觉得无趣,降低了来宾对婚礼的关注度。所以现今的婚礼主持人要求更加的高,仅靠掌握几套朗诵婚礼台词,是远远不够的。

       

      婚礼主持人是整个婚礼的灵魂,他控制着整个婚礼现场的情绪和氛围。每一对新人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恋爱经历、文化背景,每一场婚礼上的来宾情况以及婚礼现场布置风格也都有所不同,因此对婚礼主持人的要求也就随之而不同。一位优秀的婚礼主持人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表现出不同的主持风格。同时借助这种浓浓的感情交流,让婚礼的文化底蕴得到升华。

       主持人的水平直接影响婚礼效果:婚礼主持人在婚礼当中承担整个婚礼贯穿的重要作用。婚礼主持人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婚礼效果,选择一个适合你的婚礼主持人在您的婚礼当中至关重要,主持人的水平高低不同、价格也有所不同。

Anchor 13

嫁妆

上世纪50年代

结婚基本上不用准备什么,大红铺盖,摆几桌酒席。条件好的,还是有脸盆、镜子、毛巾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品。

上世纪60年代

结婚开始流行定制家具。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里,有条件的都要请木匠做个大木床、大衣柜和桌子、椅子等家具。

上世纪70年代

结婚时兴添置三大件,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加上收音机,合称“三转一响”。如果这些东西都具备,新郎新娘准会成为人人羡慕的对象。

上世纪80年代

有了新三大件,即单门电冰箱、黑白电视机、单缸洗衣机。

上世纪90年代

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等首饰,房子搞个简单装修,外加彩电、洗衣机或摩托车、录像机、影碟机,这个排场堪称豪华。

2000年后

陪嫁的三大件又升级了,是房子、车子、票子。首饰也由普通的金银首饰变成了带钻的。在农村,陪嫁的还有摩托车、农用车等。

60年代嫁妆

70年代嫁妆

80年代嫁妆

produce by Gu Bo, Yang Han, Wang Hanbo and Huang Tianjie

673 Bukit Timah Road 269735

Tel 9035-7166 Fax  8159-0979

关注我们

  • facebook-square
  • Twitter Square
  • google-plus-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