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牛郎织女神话开始于先秦时代,到了汉代逐渐被生活化、世俗化、情欲化,人们以人间男女的七情六欲相比附,宣泄自己的意志。《汉书·武帝纪》载:元狩三年(前120),汉武帝为攻伐吴越而在上林菀(今陕西长安县)“发谪吏穿昆明池”,昆明池酷似天河,并按“左牵牛右织女”的格式,雕刻牛郎织女石像于昆明池东西两岸。雕刻者是民间工匠,民间工匠按照自己的思维和熟知雕刻塑像:牵牛像(高258厘米)位于东岸,上身微微倾侧,五官清晰,短发,脸阔眉突。右手曲肘上举,左手贴于腹前,作握缰牵牛状。身着交襟长衣,腰间束带。眺望远方的目光和紧闭的双唇,表现了人物坚毅憨厚的性格特征。织女像(高228厘米)位于昆明池西岸。人物脸形圆润,辫垂脑际,身着右衽交襟长衣,双手环垂于腹前,整体为跽坐,为汉代妇女操机织布的劳动形态。这一切表明牛郎织女神话已世俗化,在汉代人心目中,他们就是普通劳动者的形象,赋予“神”以人情、人性,并将“神”世俗化,把神话中的“神”变成“人”。从塑像的形态看,牛郎织女已具备神话的条件,从而得以在民间流传,它并非先民凭空“虚假意识”编造,而是以幻想的手法、超现实的叙述再现汉代社会“现实本身”。近年来,南阳、四川等地出土的汉代墓葬牛郎织女汉画像石则是有力佐证,只不过它是符号性的,但通过对符号的阐释,不难看出汉代以耕织为生活源泉的农业社会特色。故而,后人可以通过神话了解到过去人的生活,再现他们的所知、所想和所愿。

牛郎织女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南阳城西的牛家庄有一个叫牛郎的孤儿,随哥哥嫂子生活,嫂子对他不好,给了他九头牛却让他领十头回来,否则永远不要回去。沮丧之时他得到高人指点,在伏牛山发现了一头生病的老黄牛,他悉心照料,才得知老牛原来是天上的金牛星被打下凡间,牛郎成功将其领回家。 后来在老牛的指点下,牛郎找到了下凡仙女们洗澡游玩的地方,拿起了其中一个的衣服,那个仙女名字叫织女,两人相识,坠入爱河,后生育有龙凤胎。但被王母娘娘发现,织女被带回天界。老牛告诉牛郎,它死之后把皮做成鞋出岸上就可以腾云驾雾。后来牛郎终于上了天界,眼看就要和织女团聚,被王母娘娘头上银簪所变的银河拦住去路。天上的喜鹊被他们的爱情感动了,化作“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团聚。王母娘娘有些动容,后命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两人才可在鹊桥相会。之后,每年七夕牛郎就把两个小孩放在扁担中,上天与织女团聚,成为佳话。

        造成牛郎织女悲剧的原因,表现为社会的传统力量、固有观念、文化习俗和道德规范。因此它便成为两汉时期世俗生活的真实写照。

 

         通过牛郎织女神话可以了解过去人的生活,再现他们所生活的真实社会。同时,牛郎织女神话传说还大力宣扬人性,歌颂人间真情,鞭挞人情中的炎凉。故事中的牛郎憨厚朴实、心地善良,表明传统文化中对做人的基本要求,具有时代和民族的文化特色。另外,牛郎与织女的结合是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的,这里的牛郎是千百万中国家庭中男性的代表,而织女则是靠织布为主的千百万中国家庭中勤劳、善良的女性代表,他们组成了一个男耕女织的家庭,自给自足,它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时代基本家庭模式和家庭生活的缩影。不难看出,这正是研究牛郎织女神话的深刻意义所在。

produce by Gu Bo, Yang Han, Wang Hanbo and Huang Tianjie

673 Bukit Timah Road 269735

Tel 9035-7166 Fax  8159-0979

关注我们

  • facebook-square
  • Twitter Square
  • google-plus-square
bottom of page